- 在线时间
- 2106 小时
- 信誉
- 0
- 金钱
- 2360
- 贡献
- 15
- 最后登录
- 2016-10-11
- 注册时间
- 2008-8-27
- 帖子
- 8409
- 精华
- 0
- 积分
- 0
- 阅读权限
- 10
- UID
- 202
- 贡献
- 15
- 金钱
- 2360
- 积分
- 0
- 帖子
- 8409
|
1、 什么是经济发展?
$ M+ T0 \# }* Q: X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,但钱从何来?钱只能印出来。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的运转? / O* F) P( j; v* S+ U8 s$ s
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,与世隔绝,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,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,怎么办?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,于是交换方便了。但金银要磨损,携带也不方便,当交换活动频繁时,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,限制了交换活动,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想了一个办法,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,用它来代替金银,于是钞票出现了。 ( T( G6 `" T0 D# f4 r
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。大家都很放心,因为钞票就是金银。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,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,钞票不够用了,只能暂停交换。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,因为虽然别人用,但交换不出去,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。 - b$ C7 v8 n1 V1 X# L& H
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,成立一家钱庄,这个钱庄是大家的,由钱庄来发行钞票,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,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。于是银行就出现了。 ' O/ y0 `9 k. ~7 X
银行的出现,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,大家都拼命的生产,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,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,不停的印制钞票,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。
0 S4 I/ F4 J' {: {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,一家钱庄太少了,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,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,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,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,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,ZF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。
! q# C/ t- f6 z; b) D# n 2、什么是对外贸易? : D. y3 @2 ^- a, V
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,于是就到处划船跑,发现了另一个岛屿,那上面也有人,也有钞票,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。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,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,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,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,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。于是汇率出现了。算好汇率后,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,这就是对外贸易。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,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。 - ?# d, t' S: f4 s( O* J/ M" J
x+ I, d- a7 H, V$ Y1 r( W& g7 W
3、什么是通货膨胀?
6 g5 c; ]( B. q' U. P$ F* M: n; B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,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,发行多了的时候,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,产品就开始涨价,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,为了保证价格稳定,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,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。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。
4 `8 D- M/ a2 h* `) N& u4 n. c% D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,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,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,把它卖给了一个人,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,怎么办,于是向钱庄借,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,于是把印钞机打开,印了这100万,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。
1 n3 c% v! A; w# M& R4 S) z* n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,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,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,所以岛上的钱多了,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,多买些产品就有了。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,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,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,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,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,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。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,大家觉得钱多了,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,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,怎么办,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。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,就会通货膨胀。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。
4 q, q" F7 n- F( k5 Q 4、房价能绑架ZG经济吗?
$ M8 y: |4 a* O7 V- o3 P ZG的房地产已经使ZG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,如果房价下降,等于把那颗石子投进了海里,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ZG产品价格飞涨,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。 5 v7 y/ h {2 W7 L+ U4 i
看似房价与石子毫无相干,可是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,就是价格和价值严重的背离。实际上房地产的崩盘受害最大的并不是ZG的商业银行,而是整个ZG经济体系。为什么ZF迟迟没有把房价降下来,不是降不下来,如果真想降房价,只需要一道政令,房地产价格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。可是后果谁能承担,严重通货膨胀谁来负责?
8 A, y( ]9 v2 y2 {; V) B 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ZG的经济,是无可置疑的,是客观实在的,没有人能改变。 ' @4 d/ s: J3 I7 i. y
不管谁是总理,廉洁也好,贪污也好,都希望社会和谐,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) M- f) p8 }- |2 d5 ^! f0 `8 u6 R 5、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? # d8 }3 B1 t1 P, K: d
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。如果降房价,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,可不降房价,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,何去何从? - @) j" h+ D" ~- R! }& T
所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,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,减少货币的投放量,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、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、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,来使ZG经济软着陆,这是最好的办法,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。不信的话,可以查阅一下近年来ZF发布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的措施。
8 E z/ A, T+ r2 a* w 可是为什么房价不稳定而且更加的疯长呢?难道是开发商与ZF在博弈吗?告诉你在ZG没有人能和党叫板,几个肚子大点的开发商是没有这个实力的。实际上是幕后的另一只黑手在和ZGZF博弈,这支黑手就是外资,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攫取ZG人民血汗的黑手。 7 @7 e* X/ W. [ G
6、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?
, J) [* ^4 E8 ]- S$ z 使房价上涨的动力很多,房价上涨对其有利的人就是动力之一,比如:为了GDP和个人利益的地方ZF、为了赚钱的开发商、炒房族、以至于买了房的所谓“房奴”都是是房价上涨的动力,可是最大的原动力不是这些,是外资,是美国的以攫取超额利润的各大财团。
1 v+ T3 ~- ?% A9 y$ J$ @9 c 开发商作为商人,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,可是各行各业都有商人,难道想赚就有吗?那除非是神话。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也一样,不是他们想赚多少就有多少的。根据价值规律,当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时,会有一种趋向正常价格回归的力量钳制价格的上涨,可是在ZG的房地产业,这种规律似乎不起作用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一个参考范围的原因,如果以ZG经济本身而言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律,可是目前的情况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房地产业的价格,即托市,那么谁在托市呢?
1 g' D3 u* G; ^- a0 ~ 谁能在房地产业失控能得到巨额利润的人就是托市的人。 - b. G, _+ r$ e" ?4 w+ P3 p3 V
讨论这个问题前,现看一下ZG的外汇储备情况。ZG的外汇储备在近几年迅速由1、2千亿突破万亿,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,难道是ZG人民奋发图强,挣来的吗?这个不需要证明,看ZG的GDP增幅就知道,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GDP的增幅。显然不是挣来的,那么除了挣来的一部分,那么就是所谓的“国际热钱”的涌入,而国际热钱的涌入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要取得高额的回报。 & q4 Z0 t6 ^. G0 o# E, x
国际热钱进入ZG市场后,首先要兑换成人民币,那么一下子哪有这么多人民币呢?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印钞机没日没夜的工作,然后这笔钱用来托住已是烫手山芋的房地产市场,就是拼命的投资房地产业,当房地产价格因背离价值而向下波动时,通过托市再把它抬高,反复如此,给人的表象就是房产价格决没有偏离价值。导致房价越涨越高。
5 Z; Q3 A* r/ ^6 V# B$ [0 W3 n1 M: Q 而开发商呢,他们一到房子将要卖不出去的时候,就有人出高价买下来,他们怎么会降价,如果没有这部分资金在运作,别说是开发商联盟,就是全国只有一个开发商,价格也会降下来,没有人买了,难道等房子发霉吗? 4 V K# i+ L& ]% Y Z! {
那么外资持有这么多高价房产做什么?不怕砸到手里吗? / L; q. c1 v% ]# P$ t
不怕!为什么呢?在这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中,有一个冤大头在最底下接着呢,是谁呢?就是ZG的商业银行,由于火爆的房地产市场,一流的流通性,近年来没有看到任何萎缩的迹象,放了贷款就盈利,为什么不贷款呢?没有理由不放贷款。 8 l' K1 j8 t+ R
加之ZG老百姓买房的心情,外资可以轻易的把高价房转嫁到ZG的银行和消费者身上,连炒房的农民都能赚到一杯羹,职业的外资会赔钱吗?
) f# x( y- q- D6 p 那么房价一直涨下去,会怎样呢?请看下一节:“7、房价一直涨下去,开发商会笑还是会哭?什么情况下会笑?什么情况下会哭?” |
|